丁泽民:著名肛肠专家

我于1920年4月出生于江苏江都市,汉族。现为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,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,国家卫生部、人事部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首批指导老师,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学会名誉会长,《中国肛肠病杂志》副主编,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。我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一个祖传痔科世家,丁氏痔科数百年来历经沧桑,到我已是第八代传人,在旧社会,丁氏虽属痔科名医,也同样免不了为谋生含辛茹苦,颠沛流离,新中国成立后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,医务工作者过上了安定的生活,丁氏痔科也获得了新生。为了发展祖国的中医事业,50年代,我毅然放弃个人开业的丰厚收入,带着祖传的秘方、验方,全部专科医疗器械和技艺,进入了国家医院,破除了丁氏痔科只传子孙不传他人的传统,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。1956年我参加了农工民主党。195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40多年来,在党的教育下,我从一名个人开业的医生,逐步成长为国家级中医肛肠病专家,不仅医技日臻成熟,思想境界也在不断提高。从私人诊所的医生到成为国家医院的医生,对我来说是思想上的一次新的跨越。 二、治学格言 “道无术不精,医无德不成”。 三、治学经历 我出生于中医痔科世家,幼承庭训,16岁起随父行医,在我们家乡,有许多人靠着祖传的篆刻经验行医一辈子,我很小就渴望能超越祖辈,干出一番新事业。于是,我于1948年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,就读于 “国医专科学校”(国医馆)。在国医馆,我的一系统地学习了有关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技能,这是我的祖辈所没有的经历,使我受益匪浅,。毕业后先后在扬州、南京地区开办诊所,由于我能够秉承传统,同时及时吸收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和诊疗技术,使疗效大大提高,我的诊所逐渐在周边有了名气,最终享誉大江南北。1956年,国家开始在南京成立中医院,特邀我们这些有点名气的医生加盟,我考虑再三,决定加入,便放弃私人诊所的优厚收入,携带夫人以及祖传的专科器械、临床验方,来到南京市中医院,组建了痔科。 来到中医院后,我怀着继承发扬中医肛肠病学的满腔热情,全身心投入工作。1958年,我研制的“无砒枯痔液”获得卫生部嘉奖后,仍继续研究,保留了“无砒枯痔液”的优点,先后研制出“二黄枯痔酊”、“矾黄消痔液”等,大大减轻了副作用。我又在传统痔结扎疗法的基础上,研究出“分段齿形结扎疗法”治疗晚期内痔及环状混合痔的新疗法,成功地解决了环状痔术后粘膜外脱、肛门狭窄等后遗症问题,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及南京市科技进步奖。此外,我还主编了专著《丁氏痔科学》、《肛门直肠病学讲义》等计八十余万字,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。南京市中医院痔科经过多年的建设,199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为“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”。我也先后两次被评为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多次被评为全国、省、市卫生界先进工作者。1995年获“南京市科技功臣”光荣称号。 多年行医,使我在国内中医肛肠界有点虚名,然从不以权威自居,从不恃才自傲,凌驾于同道之上。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,虚心好学,淡泊名利是我的为人治学行医之道。作为全国中医肛肠学科的教学基地,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此学习,他们中的大部分人,都希望多得到我一些教诲,而我每每以极高的热情及耐心对待每一次讲学和手术带教,充分满足学员的求知欲望。对疑难重症患者的会诊要求,更是有求必应,不辞劳苦。作为中医肛肠学科带头人,我丝毫没有旧时传统的闭关自守、故弄玄虚的游医习气。我祖传的十余种临床验方、制剂,全部无私奉献,许多制剂临床应用四十余年,疗效显著,经久不衰。同时,在充分继承发扬传统专科医疗优势的基础上,力主革新,汲取诸家之长,大胆引进现代医学专科新技术。我虽是祖传中医,但对于各类医学的发展模式,却有着独特的见解:那就是以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解除病痛,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是。在近四十年来,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全体同仁的努力,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不断改革创新,拓展新的专科医疗特点,开展多项新技术,以中医、西医、中西医结合等多种综合手段治疗肛肠疾病,专科建设已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,并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。 党和国家对我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,授予我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,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老骥伏枥,壮心不已,我虽年事已高,仍奔波于全国各地,主持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,举办讲习班,普及专科技术的应用,为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成立专科学术团体、推广专科医疗技术做了大量的工作,曾多次赴日本、韩国等国家,考察国外专科发展状况,进行国际问学术交流,力争在有生之年为扩大中医肛肠专科的知名度,为祖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。
|